輕點手機就能自動給農作物施肥澆水、操控無人機植保、用機器人采摘果蔬……曾經科幻大片里出現的場景,如今這些正在農業領域一一變為現實。
一直以來,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大多是依賴人工完成。隨著農業從業人員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嚴重。新生代血液的輸入不足、從業人員的素質不高,“人”逐漸成為農業種植管理中的一大制約因素。在蟲情測報領域,由“人”而延伸開來的環節,也正成為測報的新挑戰。
機器換人,為蟲情測報帶來新的研發思路
在受到 “機器換人”的啟發下,國內的智慧農業信息服務商托普云農找到了蟲情測報研發的新思路。針對傳統植保監測人員的人工采集、分析不便,托普云農植保研發團隊運用現代光、電、數控集成技術,研發出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傳輸設備。在蟲情信息監測過程中,在沒有人監管的條件下,都能自動完成誘蟲、殺蟲、蟲體分散、拍照、運輸、收集、排水等系統作業,并實時將環境氣象和蟲害情況上傳到智慧農業云平臺。
我們常說傳統農業“靠天收”,這里的“靠天收”不僅受到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影響,蟲情也是一大重要制約因素。“要想實現對害蟲的滅殺、預防工作,zui基本的就是要識別害蟲。”托普云農研發人員談到。為了做好害蟲的識別工作,研發人員在無數次的測試、嘗試過程中,相較于普通攝像頭拍出的畫面容易模糊,采用工業級高清攝像頭能更清晰地拍出蟲子的翅膀、觸角等結構和顏色,大大提升害蟲的識別效率。
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傳輸設備在行業內實現對害蟲的自動識別
除了蟲體拍攝的清晰度以外,害蟲的識別還往往因蟲體堆疊而產生誤差。“為了一次只拍出一層害蟲,我們經歷了將近大半年的時間,zui后找到了解決方案。”回顧這段研發經歷,研發人員說到。
遠程監測,讓測報人員不用在監測點來回跑
跑田間、跑地頭,手握筆和筆記本,記錄蟲情信息情況......這是傳統的蟲情測報方式。隨著規模化農業種植的到來,原先的蟲情監測方式已無法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機械化、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加速推進,蟲情監測也逐漸迎來新的局面,智能化、自動化成為新時期植保的硬性指標。如今,托普云農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傳輸設備通過手機和電腦就能進行遠程控制和自動拍照。即使是在蟲情作業不便的雨天,也能自動計數、自動傳輸,大大避免重要蟲情遷徙信息的遺漏。
自動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傳輸設備在浙江、廣東、內蒙落地運用
在網頁端,就能顯示出識別的蟲子種類及數量。對于水稻田里的褐飛虱、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大螟5類害蟲,能實現自動識別。截止目前,該項自動識別技術的實現在業內還是*。此外,在自動計數方面,該設備自動計數和燈下人工計數的動態趨勢擬合度已達到90%以上。高精度的準確率,也得到不少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可。
從農業種植*天開始,人們在期待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的時候,植保測報人員就踏上了農業害蟲防治的道路。新技術的涌現,讓人們待在家里就能輕松實現害蟲的測報。